一、专业介绍
LETOU国际米兰官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源于1952年,由著名化工教育先驱张洪沅先生等一批著名学者整合国内九所高等院校的化工专业组建而成。1996年,为了适应国家经济 发展的需要,LETOU国际米兰官网根据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精神,将原有的无机 化工、有机化工、化学工程、精细化工等专业合并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招生, 以培养具有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化工综合素质人才。2011年入围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专业秉承“立足基础,面向工业,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在LETOU国际米兰官网“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和“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下,通过“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根据社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专业发展情况,不断探索创新,勤奋进取,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现有在编教师83人,其中教授38人(三级及以上15人),高级职称人数约占85%,博士学位81人,约占教师总数97%,国外知名大学毕业18人,有海外工作和学习经历的46人。在编教师队伍中,国务院学位评议组成员2人,工科杰出教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4人,教育部化工类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6人,国家注册化工工程师6人。近年承担国家攻关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部省级科研项目3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亿利达科学技术奖1项以及多项地、市、厅级科技成果奖;特别是以EPC模式通过完整的成套技术转让,自主建设了5万吨/年工业装置20余套,在工程领域卓越工作业绩已经成为高校“产-学-研”项目突出范例。
本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与科研平台,可依托的相关研究机构包括“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磷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四川省二氧化碳矿化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四川省磷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四川省过滤与分离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多相流传质与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制药工程与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绿色化工国际合作基地”共8个省部级学科平台,以及“川大—瓮福磷化工工程技术中心”、“川大—开磷磷化工技术研发中心”等专业与企业合作建立的高水平技术研发中心。本专业是中国化工学会硫磷钛资源化工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也是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无机化工专业委员会的牵头单位。
LETOU国际米兰官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西部人才需求为基础,面向全国培养高水平的化工专业人才,已为我国化工等行业领域培养造就了数千名从事管理、研究开发、工程应用等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有LETOU国际米兰官网特有的气质和文化基础,踏实、上进,并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傅依备院士,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环境与分子科学首席科学家、华盛顿州立大学化工系杰出教授王勇院士、著名磷化工专家钟本和教授、国家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一横、成都地奥集团董事长李伯刚、重庆圣华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维平和北京金伟晖公司董事长丁冉峰等一大批杰出校友都是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本专业的毕业生为我国化工事业,尤其是西部化工行业和化工教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现代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毕业生毕业五年后能够在化工、能源、环保、材料等行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研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过程安全等岗位,成长为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业务骨干,引领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三、毕业要求
学生毕业时应满足以下毕业要求:
1.卓越的工程知识:能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基础和化工专业知识,针对复杂化工工程问题,提出并实施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1.1能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并用于分析和解决化学工程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
1.2能够建立精准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先进的计算工具和算法进行求解和优化。
1.3能够将跨学科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提出化学工程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
2.深入的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第一性原理,透彻识别、准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的本质,综合文献研究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以获得深刻、全面的结论。
2.1能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多维度地识别和判断化工过程中存在的复杂问题。
2.2能够利用前沿科学原理和数学工具,建立能够揭示问题本质的数学物理模型。
2.3能够综合可持续发展和系统优化的要求,提出问题解决的关键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得出全面、深刻的结论。
3.开创性的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和设计原创性、引领性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不断优化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从全生命周期、净零碳排放、法律伦理、社会文化等多元视角,论证方案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3.1能够掌握并超越现有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出创造性的设计理念和开发思路。
3.2能够设计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化工单元(部件)、系统或工艺流程解决方案。
3.3能够在化工设计和开发全周期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系统的净零碳排放,并从法律、伦理、社会、文化等角度论证方案的先进性。
4.原创性的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创新性的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包括设计开创性实验、分析与解释关键数据、并通过多源信息综合得到具有重大理论或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
4.1能够提出化工领域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科学问题,设计开创性的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
4.2能够采用先进实验技术和分析手段,获取能够揭示复杂工程问题本质规律的关键数据。
4.3能够综合运用跨学科理论和方法,从海量数据和多源信息中提炼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规律认识。
5.开发和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集成与优化先进适用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突破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模拟和分析的局限性,提供支撑卓越工程实践的现代工具链。
5.1能够全面了解并评估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和模拟软件的性能、局限性和发展趋势。
5.2能够开发、优化和集成先进的技术、资源、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构建能够支撑卓越工程实践的现代工具链。
5.3能够突破复杂工程问题预测、模拟和分析的既有局限,开发满足未来行业发展需求的颠覆性工具和平台。
6.引领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基于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知识,深入分析和评价工程实践对人类健康、社会安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影响,提出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愿景和实施路径,树立工程致善的职业使命。
6.1能够把握化工及相关行业的前沿动态和未来趋势,分析和预测工程实践的全局性、长远性影响。
6.2能够平衡并优化工程实践对人类健康、社会安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愿景。
6.3树立"工程致善"的职业使命,引领行业践行可持续发展,承担促进人类福祉的责任。
7.恪守伦理和职业规范:有工程报国、工程为民的家国情怀,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全球视野,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坚守伦理道德、恪守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引领行业文化,成为推动工程伦理建设的楷模。
7.1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成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7.2以"工程报国、工程为民"为己任,坚守工程伦理,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引领行业风气。
7.3积极参与工程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成为工程伦理楷模。
8.组织和领导团队:能够在多样化、跨学科、跨文化的团队中担任核心领导角色,凝聚团队智慧,制定团队愿景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实现组织的卓越绩效。
8.1能够组建多样化、跨学科、跨文化的高绩效团队,成为凝聚团队的核心领导者。
8.2能够激发团队智慧和创造力,制定富有远见和感召力的团队愿景目标,优化配置资源。
8.3能够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突破瓶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卓越绩效。
9.高效的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政府机构、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进行高效、顺畅的沟通和交流,准确传播工程价值理念,在跨文化、跨区域背景下达成广泛共识,塑造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形象。
9.1能够准确把握受众特点和沟通环境,运用合理沟通策略和有效表达方式,传播工程价值理念。
9.2能够在跨文化、跨区域背景下,与业界同行、政府机构、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达成广泛共识。
9.3能够通过高效、顺畅的沟通和交流,塑造个人魅力和组织品牌,赢得利益相关方的理解和支持。
10.统筹项目管理和财务:能够统筹把握复杂工程项目的战略目标、实施计划、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制定财务预算和融资方案,在多学科环境中综合应用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方法,实现项目的全局优化和可持续成功。
10.1能够制定复杂工程项目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计划,统筹兼顾技术、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等要素。
10.2能够全面评估项目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管控和财务管理方案,确保项目预算平衡和资金链安全。
10.3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综合运用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方法,动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项目的整体价值最大化。
11.引领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引领行业应对技术变革,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学习和实践,以批判性思维应对不确定性,推动知识创新和社会进步。
11.1能够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引领行业应对技术变革,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学习和实践。
11.2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应对工程领域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应对策略。
11.3能够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内化为行业文化,推动组织和社会的知识创新和持续进步。
四、专业核心课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化工环保与安全、分离工程、化工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化工生产实习。